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阿甲积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阿甲积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谢邀:
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,是有白沙古镇、束河古镇、大研古镇三个相对独立的城建单元共同组成的一个统一体,主体部分是大研古镇。
其实现在很多人来到丽江管大研古镇叫丽江古城,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,大研古镇是丽江古城的一部分,不过也正由于大研古镇是当年木王爷的府邸所在地,连续几百年的丽江政治经济中心,规模在三个古镇中属于最大,也是当今丽江市的市中心地带,游客接触最多的古镇,加上江泽民先生的题词,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慢慢的将大研古镇与丽江古城的界限模糊,认为大研古镇即是丽江古城。最后说一下,黑龙潭公园属于大研古镇的一部分,所以黑龙潭公园也是丽江古城。
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大研古镇,大研古镇坐落在丽江坝子的中心,面积约3.8平方公里,海拔2416米,始建于南宋末年,近千年来一直是滇西北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重镇。是元代丽江路宣抚司,明代丽江军民府和清代丽江府驻地。纳西语称为“依古芝”意为“金沙江江湾中的集镇”,又叫“巩本芝”,意为“仓库集镇”,可见丽江古城是以经济发展为主而发展起来的。 大研一名,源于如今大研古镇西南方向有文笔山形似巨笔,大研古镇四周青山环绕,宛如巨型砚台,寓有人才辈出的意思。丽江古城的发展,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。蒙古军队政府云南之前,纳西族众多支系“依山傍险,不相统摄”。这时的纳西族地区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聚落,但是由于社会经济还处在由农牧向农耕的转型期,聚落建设主要以军事攻防为主,往往选择地势险要的地方建立城寨,形成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”的险胜之城,如当今的宝山石头城。忽必烈攻灭大理的军事行动,打破了纳西族地区的势力平衡,从而使纳西族地区走出“互不统摄”的部落意识,走向了民族统一的繁荣景象。崛起于白沙的纳西族势力集团取代了巨甸的纳西族势力集团,把白沙建成丽江以及纳西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。
现在的白沙、束河古镇,明显展示出这一历史演变的轨迹。聚集在白沙的大宝积宫、大定阁、金刚殿,白沙壁画等杰作,是白沙曾为丽江统治中心的历史见证。在白沙南面不远处的束河古镇,更为明显的表露出以商业文化为目的的城建格局,这里虽然也有方形的广场,也把泉水引入集市,但依山而建的民居群落和围绕集市四通八达的街巷格局,沿街分布的各种作坊,实际上把城镇的政治因素发展到了极致,同时又把商业的位置突出到了极致。白沙和束河古镇,一直是丽江最具有特色的商业集镇,生产的铜器、银器、皮革等商业制品畅销藏区以及周边地区,繁荣的商贸活动经久不衰。
明洪武十四年,明军南下云南,木氏先祖,阿甲阿得于次年率众归附,并随军作战,因投诚表忠,战功显赫,被赐姓“木”,同时得授“子孙世袭土官知府”。洪武十六年,在改朝换代中稳定了统治地位的木得,在如今的大研古镇处大兴土木,建造土司行宫,从此丽江的行政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逐渐迁移到如今的大研古镇。从而形成了白沙、束河、大研三位一体的丽江古城整体格局。
大研古城选址独具特点,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以及周围自然环境,北依象山、金虹山,西枕狮子山,东面和南面与开阔平坝自然相连,既避开了西北寒流,又朝向东南光源,形成了坐靠西北,放眼东南的整体格局,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后,又分为无数的细流,穿街绕巷,流遍全城。街道不求工整而自由分布,主街傍河,小巷临渠,古城内300多座古石桥,与河水、绿树、古巷、古屋相依相映,形成了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美好景象。利用城内天然的泉水修建的三眼井,更是代表了纳西族聪明的智慧,上池取水,中池洗菜,下池清洗衣物。是纳西族先民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杰作。 以四方街为中心的六条彩色五彩化石街道依山随势,街巷相连,四通八达,交通极为便利。游客入城后有坠入八卦阵中的奇异感受。四方街明清时期已经是滇西北商贸枢纽,是茶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,抗日战争时期,因丽江地处上通西藏、印度,下达大理、昆明的咽喉位置而成为抗战物资转运的要津,商贸活动盛极一时。
古城内的石牌坊、关门口、大石桥、卖草场等地方,留有集散空地既为城内居民提供早晚憩息之处,又增加了节日闹事和灾变时的吞吐能力。古城中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的民居建筑,多为土木结构的“三坊一照壁,四合五天井,走马转角楼”式的瓦屋楼房,既讲究结构布局,又追求雕绘装饰,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“民居博物馆”
丽江古城内文物古迹众多,文化底蕴丰厚,是我国保存最完整,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。1986年被国务院评为“中国历史文化名城”,1997年12月4日,丽江古城和山西平遥古城先后被评为“世界文化遗产”,成为中国首批受全人类共同承担保护责任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。同时也成为国内第一个少数民族地方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阿甲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阿甲积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